Skip to content

美國大學學費逐年飆漲!想申請獎助學金,你一定要看這篇!

美國學費逐年飆漲,對不少家庭來說,都是筆昂貴的人生投資,不少人希望透過申請學費補助(Financial Aid)減輕經濟負擔,所以我們特別整理這篇文章,讓讀者們更瞭解國際學生如何申請美國大學的學費補助。

確認申請者資格

美國大學的學費補助經費有幾種來源:聯邦政府、州政府、學校及私人機構。其中由聯邦政府、州政府所提供的學費補助通常只限美國公民或持有綠卡的學生申請,選擇發放補助的標準可能依家庭經濟狀況等不同條件而異。

如果學生為美國公民或持有綠卡,可透過線上系統FAFSA(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填寫資料,才能申請聯邦政府提供的助學金。美國聯邦政府每年投入150億美元學費補助款,以助學金(grants)、學生貸款(loans)或工讀(work-study)的形式,在全美6000間大學發放,每年吸引近1300萬名學生申請。

FAFSA系統每年10月1日開放,雖然聯邦政府訂定的截止日為隔年6月30日,不過學校通常為了作業方便,可能將截止日提前至12月1日,加上這個表格有超過100個問題需要完整回答,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學生提前準備所需的英文文件,早點遞交就能早點審理。

雖然非美國公民或未持有綠卡的國際學生,不符合申請聯邦政府補助的資格,可是部分學校也會要求國際學生填寫FAFSA或另一種CSS/Financial Aid PROFILE(內容類似,可在College Board網站註冊填寫),才能全盤掌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視情況提供獎助學金。

最常見的獎助學金種類

除了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學費補助之外,國際學生最常申請的是校內或私人機構提供的獎助學金,簡單分為以下兩種:

  • Merit-Based Scholarship:學校會依申請者的在校成績及表現,決定發放的金額,類似獎學金。不過隨著這幾年申請競爭激烈,這樣的獎學金已經越來越難申請,且申請者入學後若要確保在學4年都領到獎學金的話,必須維持一定的GPA及其他附帶條件。
  • Need-Based Scholarship:學校以申請者的家庭經濟狀況,決定發放金額,與成績或各項表現較沒有關聯,類似助學金。大部分常春藤盟校、MIT、Stanford等學校都有這項獎學金,希望能鼓勵上進、有潛力,可是家庭經濟狀況吃緊的學生繼續求學。

申請方法依各校不同,有些學校需要填寫之前提到的CSS/Financial Aid PROFILE表格,並另外繳交申請獎學金的表格、論文,有些學校則只需要在申請文件中的申請獎學金欄位勾選有意願即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自行到學校官網確認,或寫封email給學校相關的負責人員,瞭解更多細節及所需資料。

向學校表達申請獎助學金意願,是否影響錄取機會?

關於申請到獎助學金的機率或發放金額的多寡,誰也說不準,可是學校會註明以下幾種不同的審閱方法,申請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 Need-Blind Admission:指的是美國大學招生委員在檢閱申請文件時,不會知道學生是否提出申請獎助學金的意願,因此招生委員不會以獎助學金需求為由,左右學生的錄取機會。目前對國際學生也採取need-blind的大學有Princeton、Harvard、Yale、MIT及Amherst。
  • Need-Aware / Need-Sensitive Admission:指的是校方會將申請者是否提出申請獎助學金作為考量錄取的因素之一。所以部分學生的擔憂是正確的,有些大學對美國籍/擁有綠卡的學生採取need-blind,可是對其他國際學生卻是以need-aware的方式審閱申請文件。

雖然獎助學金規定看起來很多,對國際學生又不是特別有利,但我們實際問過幾個美國大學代表,獲得的消息是國際學生申請獎助學金不如想像中困難,只是金額多寡的差別,有些學校還會提供以專長、地區為主的獎學金。甚至在賓州大學校友會上(我們的顧問是賓大校友),校長Amy Gutmann說,賓大有高達將近七成的畢業生,畢業時沒有負債,可見學校的獎助學金很充足。

我們曾經協助非常多學生申請上前30名的美國大學,並同時獲得獎學金,所以只要你的成績以及申請文件準備得好,是有機會的。建議有需要或有興趣的學生,一定要提早瞭解獎助學金申請流程,因為有些獎助學金的申請截止日很早,盡早在你的日曆標註這幾個截止申請日期,並確認符合申請資格,要申請到獎助學金沒有想像中的難!

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嗎?那就快動動手指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如果你有意申請海外大學,想與顧問們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有專人與你聯繫!

 

若你不想錯過關於海外大學的任何消息,歡迎關注RocketAdmit粉絲頁,與我們有更多互動!

圖片:來源

RocketAdmit

Back To Top